Search

「你太執著了。」
過去的自己,很討厭被他人說這句話。

可能是因為不...

  • Share this:

「你太執著了。」
過去的自己,很討厭被他人說這句話。

可能是因為不太清楚「執著」是什麼,因此常會出現以下的想法:

「我沒有執著啊!」
「不然要怎麼做,就沒辦法嘛。」


今天下午在調整自己的時候,看了一本跟禪學有關的書,裡面也多次提到了執著,我從閱讀過程中,慢慢浮現我心裡的「執著」在眼前。

很震驚執著的種類有這麼廣,而且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

當然書中某些部分我認同,有些我還抱持著觀望的態度。

想記錄一下自己看完之後的思考。



時常囤積食物或物品,
腦中想著未來某一天會用上。

不單單僅只是因為「不安」、也可能有著想「追求高效率」的因素、其中也混雜著對物質及金錢的執著。

不安的部分可能比較容易理解,
像是對於沒有東西吃的憂慮,但是通常這樣狀態的人們,也會對於「斷捨離」物品有很大的障礙,認為人生少了這些東西就會有強烈的不安感、生存受威脅的感受。

不安源自於自我,而這些不安是需要長時間整理自己、與自己對話才能調整的。

(這部分是一篇很長的討論,所以對於不安感的部分我就先不多紀錄)

——
而對於物質的執著範圍很廣很大,我很常犯的是這一種:

訂熊貓超市或網購、或去全聯的時候,
腦中可能會想著:

「網購一定要湊到免運!」
「買多比較便宜,反正這幾天都會煮飯!」
「我懶得出門,我一次買多一點!」

為了高效率以及對金錢的極度在意,就買了大量的東西。

但事實上自己不見得真的需要那些物品,或是說其實某些東西放久了就不新鮮了。

最後形成一種:

「不是你控制物質,是你被物質控制了」的無限循環。


今天很想吃外食,但因為冰箱的青菜還沒吃完,所以我「不能」這麼做。
好想買衣服,但因為上次一口氣買了五件,「不能」再買了。

有時候,心之所向的事無法實行,產生的負面情緒是超乎自己想像的。

接著就會發現自己更容易出現「犒賞自己的時間」:

「因為連續三天自己煮飯,所以我要喝一杯手搖杯來鼓勵這幾天的自己。」
「因為我忍住沒有買,所以我要吃燒烤犒賞自己。」

說不定這樣的犒賞想法,讓自己多了更多你預期之外的花費。

再者,把那些事情視為「在忍耐」的同時,
會讓自己更加習慣於用這樣「壓迫自己」的方式,才能得到獎勵。

這過程是很不快樂的,因為我們無法順從當下的自主意識去做自己想要的選擇。

一來我們必須承受很多的不快樂,才能得到那一點甜頭、二來也因為對於任何生活細節你都必須嚴加思考或斤斤比較才能行動,這件事非常耗神。

當然一部分要做的是,我們必須練習調整對於事件本身的心態,
另一部分是順應自己的心,放下物質和金錢的執著,享受每個當下,傾聽當下的自己。

——

🌟效率的執著補充
對於「效率」的執著,時常是因為符合社會的框架中非常在意效率這件事。

但短時間內做很多事,並不代表已經把那些事情做得好。

「做完了」不等於「做好了」

甚至可能在過程中對生活或事件感到無趣、失去熱情。這樣的執著,也讓「無感」成為了生活裡的一種常態。

同時也像書中提到的,並不是「做了一件高困難的事」就表示自己「有成長」

因為成長的關鍵跟難易度無關,而是在做這些事的當下,自己的態度與心境是什麼。


就像看了一本書,有些人能夠從中尋找到某些自己所需的、有些人草草翻過了,卻是看過了就不再記得內容。

追求效率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如果已經成了某種迫使自己任何事情都要儘速完成的執著,反而可能失去了本來能夠從過程中獲得的東西。


⁡看完的最後,我問了我自己:

「你省下來的時間,真的是拿來做你想做的事情嗎?」
還是你只是滑滑手機就過了一小時🥲

「你省下來的金錢,真的符合你生活想像的運用嗎?」
還是你只是把錢多拿去買了幾杯手搖杯🤣

也許「放下執著,放過自己」
會多一點快樂,也對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說不定會因為這樣的自在及快樂有著更好的生活。


「 如果沒有食物了,
那就出門去買啊。 」

我突然這麼想著,雖然不知道能想著幾天🥲

把出門的時間當作靜靜沈澱自己的時光,也可以讓自己的生活空間、心裡空間感覺舒適,不再那麼受到「執著」壓的自己更不快樂。

⁡重點是 #放下執著 #放過自己 吧🥲


#閱讀小記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